野生动物实地研究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发现它们和对它们进行跟踪观察。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这一辈动物学家的梦想和奢望。2003年12月,我们在滇西北老君山上首次运用卫星全球定位技术跟踪滇金丝猴群,进行行为生态学研究。这次尝试将在中国陆生林栖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和管理历史上写下新篇章。

一个构思精妙的方案,却因一个细小疏漏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几乎彻底失败。然而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力挽狂澜。

2004年10月24日下午,我乘坐的列车正向东疾驰。我此行是前往湖南吉首市参加第六届兽类学代表大会。那里是我父亲的故乡,但在我人生近五十年的历程中,我还从未去过。因为我父亲自1950年就在与之毗邻的怀化市工作,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出生和成长都是在怀化。小时候家境贫寒,很难掏得起这路费。后来我大学毕业后,又总在奔波,顾不上回故里探访。这次能有此“公私兼顾”的大好机会,心里感觉十分惬意。就在那时,我衣袋里的手机传来一阵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一接手机,电话里传来老张那兴奋的声音。“老龙,我们终于成功了!我们已经成功地把脱落的GPS项圈找回来了。”顿时,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什么?什么?你再说一遍!”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奇迹真的这么快就发生了。老张又重复了一次他刚才所说过的话,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心中的一块沉重的石头早在他第一次话语结束之时就已落地,并已经放得踏踏实实了。

记得那还是2004年国庆后的一天。长假刚过,我就赶到香格里拉,准备代表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简称为TNC)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召开第一次滇金丝猴全境调查巡护培训班。涉及滇金丝猴的主要管理机构都将派人参加这次培训。这次活动也可以说是TNC滇金丝猴保护项目的启动和动员大会。很快,我就见到了第一个来报道的培训专家任宝平博士。他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一位年青有为的灵长类生态行为学家,正负责着滇西北老君山金丝厂滇金丝猴群的生态行为学研究工作。本来我想先与之寒喧几句的,但一见他那紧锁的眉头,已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他急促地说:“龙老师,大事不妙了。我们预计在10月22日回收的GPS项圈于7月28日就突然中止了信号发射。当时我在北京,而在山上的老张也弄不清是乍回事。当我9月份回到老君山后,又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才明白是GPS项圈没电池了。”

这个消息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太可怕了!因为一旦GPS项圈没电,它不可能再向外界发送信号,那么它在10月22日自动脱落时,我们也就不可判断出它所在的具体位置,也就不可能把它取回来下载项圈所记载的有关猴群活动的空间数据。这样一来,浸透着我们数年心血的老君山滇金丝猴研究计划眼看就要基本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