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昆明动物所首次从两栖动物发现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
2009-08-14 来源:发育生物学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 作者:赖仞|马冬莹
0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林东海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梁宋平教授等研究团队通过合作,从华西雨蛙皮肤分泌液中发现了基因编码的神经毒,被命名为anntoxin。该毒素含有60个氨基酸残基、拥有2个分子内二硫键、通过阻断河豚毒素敏感的钠通道发挥神经毒活性。该毒素主要分布于华西雨蛙皮肤,其含量高达25微克/克皮肤湿组织。它对昆虫、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具有强的致死毒性。Anntoxin与眼镜蛇毒来源的神经毒有显著的结构同源性,也表现部分生物活性的相似性。这些结构和功能相似性暗示了动物毒素的一种可能的进化联系。以前也有关于两栖动物南美箭毒蛙的生物碱毒素的报道,但其不是由基因编码的,而是来源于其食物(如昆虫),是不可遗传的,而目前发现的两栖动物神经毒素为基因编码产物。
   在鱼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中早已发现了大量的基因编码的神经毒,却一直没有从两栖动物中发现基因编码的神经毒。
   该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J Biol Chem. 2009,284(33):22079-86,题目是“The First Gene-encoded Amphibian Neurotoxin”,并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科学作者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报道。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