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梁斌课题组揭示树鼩是一种非肥胖型脂肪肝动物模型
2016-10-17 来源: 作者:
0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目前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着大多数人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大多数人处于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营养过剩)和长时间久坐等状态,加剧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约有20-30%的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国,有12-24%的人患有同样的疾病。 

  临床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常常伴有肥胖、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甚至还有2型糖尿病等症状,对于这一类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有诸多的动物模型来研究其发病机理。然而,在亚太地区,大约有15-40%,甚至更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却并没有表现出肥胖和糖尿病症状,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此类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 

  和常用的实验动物大鼠和小鼠相比,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在进化上更加接近灵长类。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我们不清楚,树鼩到底可以作为哪些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脂类代谢与疾病”学科组前期开展了树鼩的体重、血糖、性别和年龄之间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灵长类、人类很类似,提示树鼩可以作为研究代谢性疾病的动物模型(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pn.12036/abstract)。随后,他们用高脂高胆固醇食物诱导的方法成功建立了树鼩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全部发病过程;比小鼠模型相比,其发病时间短,病症显著;并发现脂蛋白脂酶(LPL)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5970)。 

  然而,该模型的一个特点是不肥胖,由此带来的科学问题是,树鼩是否是一种非肥胖型脂肪肝模型?因此,他们使用了4种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树鼩,每种方法包含有不同高热量食物(如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脂组合)的组合。处理之后,各组树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同时伴随有高血脂症,但血糖并未呈现明显变化。进一步通过组织切片检查其肝脏组织发现,所有树鼩都出现肝脏脂肪积累,意味着都成功诱导了脂肪肝。但令人惊奇的是,和对照组树鼩相比,这些脂肪肝树鼩的体重并没有增加,而且在皮下和腹腔等处也没有脂肪组织的出现,说明它们没有出现肥胖,表明树鼩是一种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但其发病机制有待未来继续研究。 

  该模型回答了前面的科学问题——树鼩到底可以作为哪些人类疾病模型:可以作为人类非肥胖型脂肪肝模型,用来研究其发病机理和治疗策略。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Biology Open杂志,全文连接为http://bio.biologists.org/content/5/10/1545.long,博士研究生张林强为第一作者,梁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受中科院先导B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联合基金资助。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