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云南日报 熊燕:科技成果:从“养在深闺”到人人可用
2010-05-13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作者:
0
本报记者熊燕/文 顾 彬/图

对普通人来说,科技的力量体现在哪里?是一步步升级的航空航天技术、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是日新月异的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的生产或许鲜有人知,但科技成果的消费却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正因如此,科技成果的转化已成为科研院所面临的又一研究项目:科技成果如何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形成造福于人的高新技术产品或产业,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科研机构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积累和沉淀了较为丰厚的科技资源,包括科技成果、高新技术、科研器材、科研手段、科技人才等,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方面有着很大潜力。正是这个大形势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中之重提了出来。借助新成立的生物产业化中心,动物所将发挥其学科优势,把生物医药、药效评价、药物安全评价和现代农业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加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力度。所长张亚平院士解释此举时说:“基础性研究所的工作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做基础研究工作,另一部分一定要做产业化发展,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

作为我国从事动物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立足我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资源,与云南地方政府密切配合,结合地方需求、以进化遗传与进化发育、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学、重大疾病机理与灵长类动物模型为三大重点发展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活动。而该所生物产业化中心的成立,无异于为这些科技创新搭建了施展用武之地的平台。中心成立当天,就有三家企业与动物所签字,与该所在三个优势研究方面开展合作,进行产业化开发:

应用畜禽基因分析技术,选育优质藏獒近年来,藏獒养殖日益火爆。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该领域,却因缺乏严格的品种培育体系和科学的鉴定标准,藏獒规模养殖仍举步维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家养动物的遗传资源与基因多样性研究,拥有藏獒品种的分子标记鉴定、藏獒基因组分析和分子选育等高新技术,称得上是藏獒基因研究方面的领先团队。在此基础上,该所与玉龙县雪山藏獒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设立云南中科藏獒种质资源开发技术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优质的藏獒资源,采用先进的基因分析技术,提供藏獒基因鉴定标准,培育符合国际名犬标准的藏獒品系及规模化养殖,希望形成国际品牌的藏獒品种与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依托抗菌肽分子资源库,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抗菌肽作为一类新型抗感染候选药物,具有好于传统抗生素的多项优点。因此在某些抗感染治疗中,很有可能取代传统抗生素。围绕抗菌肽研究,目前昆明动物研究所已识别了超过500种以上的抗菌肽分子,占全球已知抗菌肽种类的30%,建立了中国抗菌肽分子资源库,通过筛选得到了10个以上的具有抗感染药物开发潜力的抗菌肽候选药物,并完成除了安全评价以外的大部分临床前研究数据。与江苏光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将成为我国开发“抗菌肽”药物的先声之举。苏州光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卫华认为,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这个行业光明的前途,而这次与中科院动物所的合作,或将成为集团的又一次跃升之基。

利用我省灵长类动物及技术资源,搭建生物医药孵化平台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云南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资源已成一大优势。在此基础上,该所与北京迈刃斯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准备结合云南省发改委支持下“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建立灵长类动物药物安全评价GLP中心、药效评价中心和灵长类动物药代动力学实验室等,以此丰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内涵,提升其对生物医药开发的孵化能力,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搭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孵化平台。双方的目标为3年内将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为国家医药产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并将云南的医药产业推向国际化市场。

以此为起点,该所还将从产业化的学科布局、重大项目的申报、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而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或将受益于这些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科技成果。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