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春城晚报——金线鲃何时重现滇池
2012-06-26 来源: 作者:
0


人工繁殖的滇池金线鲃仔鱼



下梁王湿地海菜花塘

  去往哪里?与谁同行?320万年前,滇池金线鲃的老祖先一定不会去“想”这么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曾生长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尽管300多万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滇池曾经从南盘江水系改为金沙江水系,这些滇池“古董”仍然自由自在生活着。

但是320万年之后,它们肯定没想到,子孙们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逆转。在挣扎和彷徨中,有的离开,更多殉葬于故地,它们总想,像过去一样,重回滇池,与海菜花相依相伴,再次走过300万年……

生命的挣扎成为绝唱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研究所陈小勇博士的讲述中,滇池金线鲃可谓一种美丽可爱的鱼类。比起其他鱼类,金线鲃的侧线部位的鳞片比周围的鳞片大,侧线是鱼类的感觉系统,而为什么金线鲃的侧线鳞比周围鳞片大,专家们目前都没有探究清楚。

  沧海化作桑田,时间走过300多万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美丽的滇池金线鲃遭遇了历史以来最残酷的环境打击,它没了出路。

上世纪70年代末,昆明城市的发展让滇池不堪负重,大量污水的排入,水质富营养化使得金线鲃艰于呼吸。而更可怕的是,围湖造田、修建防浪堤早已经严重破坏了滇池金线鲃的生存环境。之后,由于滇池沿岸居民和工厂从地下水出口洞穴内抽取地下水,且砌石为池,使洞口与滇池的通道隔断,金线鲃的产卵环境破坏加剧,它们生存的龙潭渐渐消失,它们用以出入龙潭与滇池连接的溪流也惨遭污染或消失,滇池金线鲃没有了自己赖以繁殖的洞穴或者无法进出洞穴了。

  而在湖内的生活则更为残酷和不堪。大量外来鱼种的涌入,残酷的生存竞争开始了。本来数量并不多的小小金线鲃,根本不是外来鱼种的对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滇池迎来了许多不知名或知名的外来生物,包括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引进,鱼类中如青鱼、草鱼、花鲢和白鲢鱼。

“现在滇池是以外来鱼种为主,而外来鱼种与土著鱼种竞争是占优势的,它必然会把土著鱼种排挤掉。”陈小勇博士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引入了四大家鱼类:青鱼、草鱼、白鲢和花鲢鱼,同时混杂了一些野杂鱼的幼苗如麦穗鱼、棒花鱼、虾虎鱼等,他们纷纷进入滇池与滇池的土著生物一争天下。

  麦穗鱼、棒花鱼、虾虎鱼蚕食土著鱼的鱼卵,而来自长江中下游的青鱼作为特化的动物,它专门吃滇池内的土著生物螺蛳,恰恰螺蛳对净化水质是有好处的。而同样是来自于长江中下游的草鱼,也同样用咽喉处尖利的锯齿状牙齿将水草割断吃掉。水草作为滇池几百年来必不可少的净水生物越来越少,而滇池的透明度也越来越低。

  昆明人非常熟悉的俗称白鲢的鱼类,用它的鳃过滤水时将水里的浮游植物即藻类和浮游动物吞食,花鲢则以水里的浮游动物为主食,当然,除了这些主食,它们也同样要吃其他一些水生生物。而藻类的主要天敌是浮游动物,水草少了藻类多了,浮游动物少了,加之重度的污染,藻类开始大面积地暴发。

  金线鲃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水草没了,而湖中的污染和弱肉强食的斗争也让它不堪重负,在无奈的抗争中奄奄一息。生息了320万年的它们,在黑暗得再也见不到阳光的湖中作生命最后的挣扎。

  这种挣扎最终成为绝唱,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在滇池中再也找不到老昆明人喜爱熟悉的老朋友金线鲃了。

人工繁殖的重生之路

  “金线鲃在滇池里的绝迹是一个综合作用,与滇池的污染、生活环境的改变、外来物种侵入及过度捕捞都有关系。”陈小勇认为,金线鲃的消亡不仅仅是因为污染,还有更为复杂的环境和生存竞争因素。

  徐霞客眼中的滇池珍味,何时能够不再只是记忆中的美丽,而再次成为滇池中的风景?人们怅惘的同时,专家们并没有放弃对滇池金线鲃的研究和人工养殖。

  2003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组开始进行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育研究,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针对金线鲃项目进行了滇池生态恢复研究的调查。2004年,在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资助下,在地处昆明市大板桥镇建立珍稀鱼类基地,基地约有25亩的池塘。

  项目组克服野外生物学调查及引种、池塘驯养、催产孵化等各环节的困难,2007年首次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当年繁殖滇池金线鲃鱼苗1000余尾。2008年,项目组繁殖出滇池金线鲃鱼苗10万余尾,今年已殖育鱼苗20万尾。

  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前,专家们已经发现,金线鲃在村子里的龙潭特别是寺庙内相对保护得比较好,比如在嵩明黑龙潭,就有一定数量的金线鲃,还包括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土著鱼。在溪流内如嵩明白邑牧羊河内以及松华坝水源保护区都有金线鲃的存在。这与山区植被保护都有关系,而在城镇,已经没有了金线鲃,这与人的活动是有很大关系的。

  那么,人工繁殖成功的金线鲃能再次回到滇池吗?陈小勇博士所在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曾于2008年做过一个试验。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围网,将金线鲃放入一个滇池水灌入的池塘中喂养了一年多,试验证明,被污染的水质并没有让金线鲃死亡,相反,成活率达90%以上。

  据此,陈小勇认为,金线鲃并不一定非要在水质清澈的水环境中才能生存,而这恰巧证明金线鲃在滇池中的消亡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过程。“ 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让金线鲃再次回到滇池,让它也参与治污?”陈小勇认为,金线鲃没那么娇气,各方条件成熟后,金线鲃将在滇池进行大规模投放。

相伴海菜花治理污染

  陈小勇等专家研究发现,金线鲃喜欢吃银鱼,而银鱼恰恰是滇池内外来物种中数量最多的鱼类,每年产量颇丰。金线鲃吃了银鱼,提高了浮游动物的数量,间接地就可以控制藻类。这样一个食物链的结果,就能净化水质,金线鲃则发挥了它在滇池中的治污作用。

从2009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水产站开始在滇池中投放金线鲃鱼苗,每年投放约10万尾。陈小勇说,实践证明,这些金线鲃鱼苗生长良好,但目前还没有能够统计成活率的足够数据。

  陈小勇认为,总体来说,金线鲃能治污从生态学方面的实践上看是成功的,但从几年来投放金线鲃的情况看,因为投放滇池的总量极少,因此极少量的并不大的金线鲃相较于较大的滇池来说,治污效果还是显现不出来。“比如银鱼一年产量约为2000吨,那么就要投放相对总量多的金线鲃。”陈小勇说,目前,金线鲃的总量投放滇池是很少的, “投入的量少就对滇池的治污收效不大。”

  据陈小勇透露,他们目前正在做一个新的研究项目,准备在滇池湖周进行湿地恢复,通过海菜花净化水质,通过金线鲃来控制污染,这将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性课题,如果专家们研究成功,那么滇池纯粹意义上的生态治污将是一个解决滇池污染治本之策。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这是唐朝诗人孙光宪的一首诗,诗中的白蘋花,就是老昆明记忆中的海菜花。如今,海菜花因为稀有,也成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它曾广布于滇池。由于滇池的污染,美丽的海菜花几乎和金线鲃一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03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晋宁县下梁王村建立了一个40亩的海菜花恢复研究基地,当时,这是与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课题同步的一项研究。目前,海菜花在基地恢复效果良好。

  滇池金线鲃和海菜花,他们曾经相依相偎,如同滇池中的情人一样,成为昆明人记忆中最美丽的风景。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美丽的记忆不再只是记忆,而是现实。

首席记者 邓建华

图片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