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或发现长寿秘密
2016-08-30 来源:新华社 作者:岳冉冉
0

  我国科学家通过两年研究,在长寿老人及其后代的遗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显著高于普通老年人群。科学家分析:线粒体功能的维持可能是他们保持健康、获得长寿的关键秘密。该项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衰老领域重要国际期刊《衰老神经生物学》上。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永捍介绍,长寿老人特别是百岁老人往往能逃脱或延缓常见衰老相关疾病的困扰,且其后代发生老年疾病的概率也显著低于一般人群。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能长寿呢?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研究员领衔的人类进化与疾病基因课题组与海南医学院蔡望伟教授实验室的前期合作研究发现:长寿老人的能量代谢状况要显著优于普通老年人群。“因此,健康长寿老人及其后代往往被学界视作健康衰老的理想模型。基于该模型,我们想深入解析其健康长寿的遗传机理,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干预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机遇。”

  何永捍解释说,能量代谢异常与器官衰老和疾病密切相关,而线粒体是产生能量及能量代谢的核心细胞器,被称为“人体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功能的减退、线粒体DNA的突变或损伤被认为是衰老及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健康长寿人群其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要显著高于普通老年人群。这提示我们,线粒体功能的维持可能是其保持健康、获得长寿的关键所在。”

  科学家们通过前期实验进行了大胆猜想——鉴于线粒体DNA遵循母系遗传模式,且女性长寿老人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因此,长寿老人后代很可能继承了亲代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模式,使其能获得长寿的生存优势。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人员采集了海南省澄迈县60多个长寿家庭(206个家庭成员)的血液样本,每个家庭包括长寿老人、老人子女、老人子女配偶,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其血液白细胞线粒体DNA后,研究者发现:长寿老人子代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不仅要显著高于同龄对照人群,而且与长寿老人的线粒体DNA拷贝数高度相关。

  何永捍说,当得到“长寿相关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模式可能遗传”这一有趣的实验结果时,他们很兴奋,第一时间写成论文投稿。结果审稿人提出,人群研究的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可能存在偶然性,需要在独立人群中进行验证。本着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他们又去海南省的另一个长寿地区——万宁市进行了采样。

  “在万宁的长寿家庭人群153个样本中,同样的结果也得到验证。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线粒体DNA拷贝数水平的维持可能是长寿老人及其后代能够健康长寿的关键因子。”何永捍说。

  科学家通过获取这些长寿家庭人群的转录组测序信息后发现,SSBP4基因可能参与了线粒体DNA的复制,且在长寿老人及其后代中高表达,所以初步确定SSBP4基因是调控长寿家庭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关键因素。

  在两次深入长寿地区的采样中,研究小组还发现一些百岁老人长寿的秘密。“长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遗传因素只占30%左右。”何永捍说,长寿老人的心态都很乐观开朗、饮食清淡不油腻,喜欢饮茶,平时很注重保持适当运动。这些与社会上所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非常吻合,是其获得长寿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何永捍还提到,在学界对线虫、果蝇、小鼠等生物的研究中发现,“能量限制”能显著延长寿命。“通俗的解释就是,在保证人体营养的前提下,饮食吃八分饱将有利于促进长寿,改善健康。”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