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云南网——亟待保护!云南萤火虫持续遭到商业抓捕 专家:不排除灭绝可能
2017-07-31 来源:云南网 作者:熊强
0

云南网记者 熊强 报道

  夜晚丛林中的点点微光是不少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它是萤火虫。“中国寻萤第一人”付新华称它为会呼吸的钻石、爱提着灯笼给别人照亮道路的小精灵。萤火虫,简单的三个字浪漫色彩十足。

  古诗词说,“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萤火虫曾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意境隽永,令人向往。如今,每逢仲夏时节,蝉声依然绵厚悠长,但流萤飞舞的场景在钢筋水泥般的城市却再难寻觅,相反,这一衡量生态环境指标的昆虫迎来的却是一场生死浩劫。

  西双版纳成为野外萤火虫捕捉的集中地

  “仲夏时节,最适合观赏萤火虫,可在广安,萤火虫的足迹难觅,因为在都市里,它们难以存活,但这个7月,近10万只萤火虫闪烁萤光,广安首届萤火虫科普展浪漫来袭。”7月4日,认证为“广安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对外发布了这则信息,引起了濒危物种基金成员、萤火虫生态线联合发起人岳桦的关注,他向该协会发送了一封“慎重推广萤火虫商展”的公开信,至今没有回音。

  此活动的主办方对外宣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有来自西双版纳近10万只萤火虫和观众见面,其还强调每只萤火虫都经过了8至10个月的精心培育,在观赏萤火虫期间严禁捕捉。

  虽然如此,但岳桦对这样商业化的操作却忧心忡忡。

  岳桦说,国内萤火虫商展消费形成于2008年前后,2015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到今,商家常以“科普”、“人工培育”的幌子蒙骗公众消费,这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的“套路”,因萤火虫对环境要求高、且存活率低、培育成本大,人工培育每只萤火虫的成本在20元以上,而野外捕抓收购成本最高也就1元,用于商业活动的萤火虫几乎全部来自野外捕抓。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副所长罗爱东告诉云南网,虽然西双版纳适宜养殖,但目前境内还没有听说建有养殖或培育萤火虫的基地。

  “经过我们多年的调查,用于商业活动的萤火虫几乎全部来自野外捕抓。”岳桦说,部分公众意识开始觉醒并自觉抵制此类活动,商家为使活动看着更加“合理”,让公众重新接受这类消费形式,宣称展出萤火虫已经完成交配,商业活动是合理利用其“生命周期”,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门研究萤火虫的专家也分不清到底哪些萤火虫已经完成交配。

  据武汉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中国萤火虫活体买卖调查报告》显示,在2016年,云南西双版纳是野外萤火虫捕捉的四大集中地之一,与2015年和2014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岳桦还发现,云南景洪也很严重。

  在“活体萤火虫捕捉-收购-线上交易-线下大量批发配送-景区或公园内萤火虫放飞”产业链的促使下,云南的萤火虫迎来一场生死浩劫,生物多样性的“动植物王国”成了捕捉的“重灾区”。

  云南有60多种萤火虫占全国种类一半以上

  2002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李学燕开始研究萤火虫,这种可爱的小精灵已经和她相伴了十多年。她认为,对我国萤火虫的研究特别是种类的调查还不系统,目前全世界萤火虫已知有2000多种,但是中国已报道的只有120多种,很多种类是基于西方的学者零散采回去发表的物种。 按照中国昆虫种类世界总数的10%计,中国的萤火虫种类应有200种以上。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50%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同时也是萤火虫王国。

  李学燕目前在国内收集到的萤火虫标本中,云南境内掌握的种类约60多种,而这个数量已达到了全国种类的一半以上。根据她的采集和研究经验,不同的季节或同一季节的不同区域都分布有不同的萤火虫种类,因此,随着调查的更加深入,她认为云南的种类应该还不止这个数。

  云南从春季到冬季都有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出现,刷新了众人潜意识脑海里夏天才有的认知。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也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种类,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都有分布,整个云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所有研究昆虫的学者,都喜欢往云南这边做调查和采集。”李学燕说。

  在云南,农田耕地、森林等各种环境下都可能有,其中,在城市里也发现了一种不怕光的种类,只有求偶时它的发光器官才会闪亮。

  李雪燕曾在海拔3700米的云南香格里拉也发现了萤火虫的踪迹,西藏林芝亦如此。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来的种类将被陆续揭开神秘“面纱”。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萤火虫会成为一种商业买卖,让它们一天天走向灭绝。

  李学燕和萤火虫生态在线志愿者天天都在工作地,他们的工作就是同萤火虫栖息环境破坏的速度赛跑。

  而这一场赛跑,对他们而言是艰难的,同时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挑战。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