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昆明动物所揭示蝎子蛰伤剧烈疼痛背后的分子机制
2017-08-10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沈春蕾
0

  产毒动物利用其毒液来武装自己并高效完成捕食、防御、种间竞争等生物学行为。其中,蝎子蛰伤产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由于造成这种剧烈疼痛的分子机制尚未被揭示,妨碍了临床上对蝎子蛰伤的认识和治疗。

  为了揭示蝎子捕食/防御分子策略,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杨仕隆博士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郑劼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蝎子蛰伤产生剧烈疼痛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上。

  蝎毒中存在一种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名为BmP01的神经毒素多肽,BmP01能够激活辣椒素受体(TRPV1),并如同品尝红辣椒一般产生快速并且剧烈的痛觉反应。

  有趣的是,与辣椒素不同,BmP01激活TRPV1受体还依赖蝎毒中存在的氢离子。与大多数产毒动物毒液一样,蝎毒是一种PH为6.5左右的弱酸性物质,这种弱酸性存在生物学价值吗?

  赖仞团队的研究发现,在蝎毒的弱酸环境下,BmP01激活TRPV1的效率比在中性环境下要强两到三个数量级,从而诱导剧烈疼痛。反之,如果蝎毒不具有这种弱酸性环境,则无法高效激活TRPV1并产生疼痛。因此,在蝎子蛰伤产生剧烈疼痛的过程中,存在着这种以氢离子为材料的极为低廉但却十分高效的“分子组合拳”机制。

  这项研究工作揭示了毒液弱酸性环境拥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蝎子捕食/防御分子策略,为临床上对蝎子蛰伤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靶点。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