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17日,由昆明动物博物馆策划的为期五天“探索城市蚂蚁多样性”科考研学夏令营,在营员们满载探索的喜悦与科研的成就感中落幕。这场别开生面的夏令营将深奥的昆虫学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实践体验,引领来自上海、南京、昆明等地的青少年深入城市生态的隐秘角落,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线,开启了一段从理论学习到野外实战,再到实验室探究,最终成果绽放的完整科学探究之旅,解锁了蚂蚁社会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与微观世界的宏大图景。
探索之旅在硬核科研氛围中启航。首日,联合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组,营员们系统地学习蚂蚁分类学与行为生态学核心知识,刘薇薇副研究员深入浅出地解析蚂蚁社会结构、进化历史及属种特征差异;在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团队的带领下参观实验室,通过透明观察窗见证它们井然有序的觅食行动,并亲手设计搭建了迷你生态蚁巢,书本上“社会性昆虫”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生动,抽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践乐趣,点燃了后续探索的热情。之后,陈超博士研究生从在野外认识蚂蚁、在野外采集蚂蚁、在实验室制作、鉴定蚂蚁、攥写科学考察报告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讲述,为后续微型课题研究植入严谨方法论。次日,探索升级为城市生境“寻蚁总动员”,深入公园绿地等多样化生态位点,运用前一天所学的专业方法,营员们小心翼翼地搜寻、识别并科学采集蚂蚁样本,毛蚁属,盘腹蚁属,蚁属,大头蚁属,举腹蚁属,粗角蚁属,切叶蚁属……,每一次发现都伴随着惊喜的欢呼和细致的记录,不仅用镜头精准捕捉不同生境的独特风貌,更在陈超博士研究生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严谨记录蚂蚁活动行为及分布数据,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他们深刻体会到,即使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微小蚂蚁的生存策略中蕴含着令人叹服的生态智慧。第三、四日,研学重心转入更为精细严谨的实验室环节,面对自己亲手从野外采集回来的珍贵样本,营员们展现出令人赞叹的耐心与专注,在陈超博士研究生的指导下,首先使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拍摄蚂蚁标本的高清图像,之后使用体视显微镜小心翼翼地清洁样本,去除附着物,再对每一份样本进行规范、清晰的编号标记,然后学习并动手制作专业的蚂蚁标本,依据形态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比对,最后统计蚂蚁种类和采集地的数据。经过前几日的努力,营员们在结营日成功完成了对野外采集蚂蚁样本的最终鉴定工作,并以小组协作进行成果汇报,4个小组以清晰的逻辑,以PPT汇报的形式系统呈现了从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科学问题,到设计并执行严谨的采集与实验方案来收集证据,最终通过分析凝练思考,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这不仅是知识的梳理与汇报,更是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思维逻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清晰表达能力的综合展现,他们自信从容的台风、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分享,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该夏令营是昆明动物博物馆首创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新范式,突破传统科普模式,构建“高端科研-教育转化-人才培养”体系,是响应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意见》“推动科研资源向教育转化”要求的标杆实践,营员们在探究中深刻理解了“科学始于细节”的真谛,科研必备的严谨态度、规范操作习惯和精益求精的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理论知识学习

参观实验室、搭建迷你生态蚁巢

采集、制作、鉴定蚂蚁

成果汇报

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