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鱲属(Raiamas)是鿕科中体型最大的鱼类之一,以极长的口裂著称,在亚洲仅有少数物种分布。早在1880年,法国学者Sauvage基于柬埔寨洞里萨湖标本描述了哈氏长嘴鱲(R. harmandi, 原始描述为Bola harmandi),1964年我国学者又在西双版纳采集到7尾标本并命名为大口鱼(Luciosoma fasciata)。但随后,这两个物种均被修订为长嘴鱲(R. guttatus)的同物异名,逐渐被遗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课题组联合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对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标本进行了详细比对,并结合线粒体基因COI和Cyt b的串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湄公河流域的哈氏长嘴鱲形成一个独立的支系,与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的长嘴鱲互为姐妹群,两者与孟加拉长嘴鱲(Raiamas bola)再组成姐妹群。这一分子证据与形态特征相吻合,强有力地支持了哈氏长嘴鱲的物种有效性。
图1研究中哈氏长嘴鱲与长嘴鱲的分布地点
图2基于COI与Cyt b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
形态学上,哈氏长嘴鱲与长嘴鱲差异明显:其背鳍前鳞数量更多、上颌比例更长,体侧具独特的斑纹模式。遗传距离方面,两者在COI和Cyt b基因上的差异分别高达14.0%–14.9%和16.1%–17.0%,远超种间分化的常见水平。同时,此研究明确了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的分布物种均为长嘴鱲,而湄公河流域则为哈氏长嘴鱲。对于东南亚其他水系(如湄南河)及地区(如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所记录的长嘴鱲属鱼类,其分类地位仍待进一步研究,而本研究的结果为相关物种的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3哈氏长嘴鱲正模标本(MNHN-IC-A-2399,体长160.0毫米)
图4活体照片:(a)亚成体哈氏长嘴鱲(体长85.0毫米);(b)亚成体长嘴鱲(体长95.0毫米);(c)成体哈氏长嘴鱲(体长176.5毫米);(d)成体长嘴鱲(体长159.2毫米)
此研究恢复了被遗忘近百年的哈氏长嘴鱲的物种地位,为东南亚淡水鱼类的分类与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
该研究成果以“Forgotten for Decades: Revalidation and Redescription of Raiamas harmandi (Sauvage, 1880) (Cypriniformes: Danionidae) from the Mekong River Basin”为题,发表于国际分类学期刊Taxonomy。昆明动物所博士研究生刘财鑫为第一作者,陈小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F1306700),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资助项目(No. Y4ZK111B01),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2403AC100028)和中国科学院分类科学家项目(CAS-TAX-24-054)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