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春城晚报——320万年的“滇池古董”
2012-06-26 来源: 作者:
0


  在老昆明对滇池的记忆中,清澈的湖水,荡漾的碧波,无论月夜或白昼,那帆船点点,宛若高原的江南水乡。

  在这水乡的生活图景中,曾与昆明人相伴数年的还有滇池里的一种美丽动人的小生物——滇池金线鲃,它小小的身子呈淡黄色,体侧有一条金线,阳光下,灵动地在水中游弋着,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曾经在滇池随时可见甚至早年是老昆明人餐桌上美味的鱼儿,从上世纪80年代初,渐渐难觅其踪影,滇池金线鲃只能在昆明人的记忆中还原其美好。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古老的土著植物也消失了,一点点地,在我们的叹气、迷惘和惆怅中消失……

  因为再难寻觅,所以珍贵。1989年,国务院将金线鲃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滇池金线鲃,老昆明喜欢叫它金线鱼、洞鱼或者菠罗鱼。在云南的四大土著名鱼中,首推滇池金线鲃,其余为星云湖杞麓湖的大头鱼(鲤)、洱海的弓鱼(大理裂腹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小勇博士一直从事滇池金线鲃的研究。他介绍,滇池金线鲃的神秘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生长在地下溶洞中的小生物,最大体长230毫米,体重最多也不过250克。主要生长在温水性高原湖泊中,滇池成了金线鲃的摇篮。

  金线鲃在全国有40多种,一些鱼一部分时间生活在洞穴中,一部分时间则在水里生活。一些鱼则终生在洞穴中生活,而最为珍贵的金线鲃,它们长期在地下生存,双目失明。因此,金线鲃属洞穴或半洞穴鱼类。“穴居金线鲃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地表水(能见光的水)中,之后可能因为环境的改变或者不明原因,它们便移居地下。”陈小勇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滇池是清澈的,它的周围遍布龙潭和溪流。这些龙潭和溪流内的水与湖体水相互吐纳吸收,而整个滇池内四周也布满了水草等沉水植物。滇池形成的良好的水体系统,成为土著生物们的天堂。所以,滇池金线鲃选择了连通龙潭且流经滇池的溪流作为自己的安乐窝。

  在这样的水体环境中,金线鲃们以小鱼及甲壳类为主食,优游自在地生活着。而当时,滇池金线鲃的产量也颇丰。它们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到早春之季繁殖,离开穴居之地,通过溪流进入滇池,春夏秋之季在滇池温暖的湖泊中生活。

  滇池金线鲃可以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寿星”了,它与滇池共生。据现有地质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滇池形成于320万年前,而在滇池形成之时,与其共生长的金线鲃也出现了,所以,人们都称金线鲃为“滇池古董”。这也是金线鲃的神秘之处。

  几百年前,徐霞客来到昆明,游历滇池时,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当年徐霞客眼中的滇池珍品,如今也如古董一样珍贵,它们的命运起伏转折,曾经在三十多年前匿迹于滇池,若干年后,动物专家人工繁殖成功的“滇池古董”再次重回滇池。

首席记者 邓建华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