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生活新报——研究发现精神疾病病毒藏在基因里 与人终身相伴
2013-06-25 来源: 作者:

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崛起,人们开始将精神疾病当成普通疾病来治疗,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以为,精神疾病就像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一样,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的。然而,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不仅仅只是概念上说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顽固的病毒。更可怕的是,这种病毒竟然隐藏在基因里,终身伴随着人们。

精神分裂就诊率不足10%

最近,连续几起精神病患者肇事案件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边缘化的群体。尽管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占少数,但是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却难以忽略。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等;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

事实上,作为精神疾病中最普遍的一种类型,精神分裂症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社会负担,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1994年,我国曾做过一组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在城市地区患病率为7.11‰,在农村4.26‰。而据2010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600万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其就诊率不足10%。一直以来,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其发病原因尚末完全阐明。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之所以患有精神分裂,是因为患者受后天的打击和压力所造成的。如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改善,那么精神分裂自然也会减轻甚至消失。

然而,随着人们对于精神分裂的深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不断成熟,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基因的一些组成部分是病毒的遗骸。当初,这些病毒在我们受感染时进入我们的基因。然而,从来没人想过病毒遗骸在我们的基因组中占了这么大一部分,以至于这些病毒的其中一个就可能引起疾病。这些病毒嵌入我们的基因,进行复制,其中就包括了能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因子。

易感素质决定精神分裂发病

一直以来,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人群,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好消息是,对于中国人群精神分裂症研究空白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从2007年以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宿兵就着手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研究。“大量的遗传学研究尽管没有找到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所遗传的并非是疾病本身,而是对该疾病的易感素质。这种易感素质在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随后,宿兵在云南玉溪采集了547个病人和755个健康人的样本、在昆明采集了495个病人和1768个健康人的样本。通过与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和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合作,用这些亚洲病例对照样本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发现,前期在欧洲人群中发现的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基因(VRK2rs2312147等),在亚洲人群中也与精神分裂症强烈相关。

与此同时,宿兵还在就另一个和欧洲人群精神分裂症有显著相关的ZNF804A基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在不同的种族(如欧洲人和中国人之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所以,在欧洲人群精神分裂症中显著相关的ZNF804A基因很有可能在中国人群上不会发挥类似的作用。因此,弄清这一问题十分重要。”对此,宿兵研究员通过对目前已经发表的来自中国人群的精神分裂症病例-对照样本,进行了数据收集和荟萃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共包括8,982个病人和12,342个健康人。研究结果发现,ZNF804A基因在中国人群中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易感位点。因此,对于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复杂疾病,不同地区的人群之间由于遗传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关联分析结果的不同,提示人们在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寻找方面需要更加的谨慎和小心。

“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的崛起

“另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是,随着名为‘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缩写为GWAS)’的发展,人们在寻找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方面已经有了更加方便的途径。”据宿兵介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指在人类全基因组范围内找出存在的序列变异,从中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部分。此项技术能够一次性对疾病急性轮廓性概览,在基因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基因与疾病的关联研究,全面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以及与治疗相关的遗传基因。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大幅度进步和基因测序的飞速进展,这种最新的研究方式开始大规模应用于筛选与人群复杂疾病和药物特异性相关的序列变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目前已经应用在多种复杂疾病的研究上,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打开了一扇通往研究复杂疾病的大门,避免了像候选基因策略一样需要预先假设致病基因。同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找到了许多从前未曾发现的基因以及染色体区域,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也正是采用这种方法,科学家们正一步步分离出中国人群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从而让患者得到更精确诊断和更有效治疗。不过对于目前来说,应对精神分裂症依然需要传统方法的帮助。据专家介绍,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和防止发展精神残疾;由于不良的社会应激因素可以诱发本病发病和复发,应注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适应能力;另外,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对防止复发和再住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定期复查,坚持服用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同时,由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的治疗,患者和家属需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尽可能长期维持病情稳定;最后,对于存在高危症状群的人群,应对症状进行规律监测,对遇到的心理社会问题给予帮助。

本报记者 袁野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