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云南法制报:【COP15】鸟类保护成效显著背后的云南生态文明实践
2021-10-14 来源:云南法制报 作者:孟维东
0

  “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已经超过了1000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9%左右,如果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相较,云南一个省记录的鸟类物种数就可媲美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前20位的国家,其拥有的鸟类物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有6%以上的鸟类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在10月12日举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云南实践”媒体见面会上,作为嘉宾之一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向省内外记者展示了云南鸟类保护的丰硕成果。
  杨晓君说,除云南鸟类物种数多外,云南还是南亚、东南亚和北亚、中亚鸟类的重要陆地迁徙通道,云南有40多个被称为鸟王山或打雀山的鸟类迁徙重要聚集地,保护好云南鸟类也就是为世界和中国鸟类做出的重大贡献。
  多年来,在政府层面,云南省主要通过5个方面开展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注重法制建设,初步形成了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执法严格,已全面禁止一切非法捕猎活动;保护体系健全,划建的360多处自然保护地,成为保护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措施具体,不但进行了两次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还开展了一些专项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并在各保护区常年实施科研监测、救护繁育、保护教育等工作;解决冲突有保障,在全国首个实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保险制度,为保护行动保驾护航。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也表示,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科研方面:
  多措并举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为例,该所在1959年成立以后,几乎是不间断地开展云南鸟类多样性考察工作,并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云南鸟类志》的编撰工作,基本查清了云南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家底,为鸟类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申请和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课题5的工作,秉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开展“花(海菜花)—鱼(大理裂腹鱼)—鸟(黑颈鹤和雁鸭类)”三类旗舰物种共生互养生态廊道修复工程,结果显示,这种“花-鱼-鸟”生态修复模式效果显著,大理剑川剑湖鸟类多样性增加,除紫水鸡群体扩大外,还首次记录到彩鹮自然繁殖,并在越冬期拍到黑颈鹤群体的照片,这是近二十年当地首次记录到黑颈鹤。
  牵头开展的黑颈鹤保护工作,不但使黑颈鹤成为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一种种群增长的鹤类,2020年还被IUCN将其从易危等级降为近危,摘掉了“受威胁物种”的帽子。在云南省林草局支持下开展的绿孔雀保护工作,也使我国野生绿孔雀种群稳中有升,并建立了纯种的笼养绿孔雀种群。
  社会方面:
  鸟类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观鸟”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也让生态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当天的媒体见面会现场,杨晓君用两个例子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10月16日在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出现了一只鹳嘴翡翠,这只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在那邦湿地停留了197天,至少吸引了295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专程前来观测、拍摄它,据推算这些吃住在那邦镇的鸟友,至少带来了50万元的经济效益。小小的一只鸟,为当地带来了50万元的收入,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证明。
  而位于盈江县太平镇的石梯村,居住在这里的景颇族和傈僳族群众早期多以狩猎为生,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群众除了建“鸟塘”吸引游客,还通过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向导和吃住行服务增加收入,随着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许多曾经消失的珍稀鸟类又回到这里筑巢安家,原本山高路远的石梯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山寨和观鸟天堂。野外调查发现在其它地区难得一见的犀鸟,竟有3种在该区域繁殖,也是我国唯一一个目前可以观测到4种犀鸟的县,这里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犀鸟谷”。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