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人民日报:为鱼类资源利用开辟新路
2022-04-1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文明
0
  “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这是徐霞客对滇池金线鲃的称赞。上世纪80年代,由于滇池水质恶化,曾经随处可见的金线鲃渐渐难觅踪影。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金线鲃实现人工繁殖并回归滇池。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以野生滇池金线鲃为基础群体,选育出了生长性状优良的“鲃优1号”,这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国家级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随着“鲃优1号”商业养殖的推进,曾经的土著鱼重新“游”回市民餐桌。
  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鱼类是生物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环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不少当地原生的土著鱼进入濒危名单。随着就地保护措施的严格执行和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不少土著鱼的物种资源得到保存。也要看到,技术成熟后,动辄就可以产生成千上万尾鱼苗,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难以维持庞大的人工种群。如何加强后续保护?要将保护和利用更好结合起来,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利用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也为保护工作提质增效注入动能。
  作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鱼在人类食谱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不少土著鱼生长缓慢,肉质好口感佳,符合消费者的高品质饮食需求。合理利用鱼类资源,要发挥好这一优势。要看到,土著淡水鱼有的生长周期长,有的驯养繁育条件苛刻,大多数并不能通过人工养殖直接端上餐桌。以“鲃优1号”为例,经过选育的金线鲃不仅抗病力强、生长周期短,还实现了食用品质的提升,商业养殖前景可观。同时,利用土著鱼蕴含的独特基因改良商品鱼品质,也是推动渔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比如,含有土著鱼元江鲤基因的超级鲤,目前已占据商品鲤市场不小的份额。
  合理利用鱼类资源,也需要注重土著鱼“好看”的一面,挖掘“好玩”的价值。时下,我国观赏鱼已形成年产值约百亿元的庞大产业,银龙鱼、斗鱼等由于美观而备受人们喜爱。更好利用云南光唇鱼、高原鳅等土著鱼的观赏价值,有望带动更多人爱鱼护鱼。此外,综合利用当地生态资源,有助于为鱼类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和展示平台。例如,在昆明市马街镇,当地企业开展土著鱼科普展示和自然教育,实现保护利用一体化;在曲靖市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当地在开发多依河旅游的同时,统筹考虑土著鱼保护,丰富了旅游业态。
  中办国办去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引导规范利用生物资源,在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这提示我们,既不能走过度索取的老路,随意捕食野生土著鱼,也不能止步于单一产品的低水平开发,而要加强深层次开发,提高整体利用水平。
  有专家表示,我国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潜力巨大。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保护栖息地,做好物种资源的收集繁育,同时调动市场力量,鼓励、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通过购买鱼苗增殖放流等方式恢复土著鱼野外种群。各方携手,必将为鱼类资源可持续利用开辟更多新路。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