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昆明动物所科学家揭秘极端环境下的动物“超能力”
2025-05-22 来源:昆明动物博物馆 作者:孙羽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不仅是地球第三极,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低温、缺氧、强紫外线等极端条件,迫使动植物在此上演了数百万年的“生存极限挑战”。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和“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系统性揭示了极端环境下高原生灵的“生存密码”,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与生态保护点亮了科技之光。

该科普视频以AI影像和科学叙事的方式,应用到图像绘制、AI动物建模(LoRA)及AI视频应用的相关软件和硬件。其中图像绘制、AI动物建模(LoRA)及AI视频应用均使用了Stability AI开发的开源扩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并通过工具中的模型训练(LoRA)制作特征性的动物模型,介绍了木里鼢鼠、高山倭蛙、孟加拉虎三个代表物种的特点、研究方法、应用价值以及开展这些研究的时间跨度和科研团队的努力,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哲学,不仅仅是一次对高原生灵的礼赞,更是一场唤醒生态守护意识的科普行动,让公众看见中国科学家如何以科技之力破译自然密码,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期待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敬畏自然的力量,成为守护这片“第三极”诺亚方舟的同行者,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篇章。

地下迷宫建筑师:鼢鼠的基因演化史

在海拔3700米的雪山深处,被称为“瞎老鼠”的木里鼢鼠以惊人的生存智慧蛰伏于地下,它们用前爪特化的“铲形巨齿”打造深达2米、绵延千米的“地下城堡”,粮仓、育婴室一应俱全,视力与听力虽退化,却以“地下建筑师”的身份维系高原生态平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施鹏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鼢鼠家族完整的演化树,在青藏高原东南端的横断山脉发现唯一由我国研究人员命名,有着纯正中国名的新物种木里鼢鼠,这一物种保留了整个家族最原始的形态特征,证实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鼢鼠家族的起源中心,为研究高原物种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微型防晒专家:高山倭蛙的生存智慧

生活在世界之巅的高山倭蛙,以3-5厘米的微小身躯直面强紫外线辐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研究团队研究发现,这种两栖动物已进化出堪比“生物防晒衣”的生存机制,其皮肤分泌物中蕴含的特殊分子可高效修复DNA损伤,就像自带“生物防晒衣”,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对两栖类环境适应的认知,更为人类研发抗紫外线损伤的医学产品(如新型防晒剂或皮肤修复技术等)打开了自然灵感宝库,对人类皮肤方面的医学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墨脱孟加拉虎:王者归来印证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红外相机捕捉到了!是虎的足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研究团队在西藏墨脱布设的322台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到野生孟加拉虎的活体影像及足迹,这一发现是在我国境内野生环境中分布的直接证据,表明当前墨脱县生态环境能够承载野生孟加拉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填补了中国境内该物种分布证据的空白。它们的回归证明青藏高原的森林覆盖、猎物数量已达到顶级猎食者的生存门槛,印证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濒危物种保护上的卓越成效。

青藏高原的科考故事远未终结。第二次青藏科考不仅是抢占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制高点,更是推动科研成果向生态保护与人类福祉的转化。未来,科学与希望同行,科学家们将继续深入这片“诺亚方舟”,揭示更多物种存续的智慧。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