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昆明动物博物馆开展2025年“探寻生命与科学之美”暑期夏令营
2025-07-16 来源: 昆明动物博物馆 作者: 孙羽

202579日至11日,由昆明动物博物馆主办的“探寻生命与科学之美”(第五期)暑期夏令营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圆满落幕,来自上海、湖南、广西的16名青少年齐聚春城,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科学探索之旅。本次夏令营以“生命科学与濒危动物保护”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前沿科研,体验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开营仪式上,昆明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吴丽彬对营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鼓励大家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在三天的研学课程中,营员们不仅聆听了科学家们的精彩讲座,还走进实验室亲手操作科学实验,全方位感受科研的魅力。王建红正高级工程师的《我们是谁?我们被谁操控?》为小营员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动物认知与情绪的科普讲座,通过对比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脑部结构,了解到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如何影响动物的情绪与决策能力,有趣的是,科学研究表明,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下,灵长类动物的智力发育更佳——这一发现也让小营员们意识到,科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罗雷副研究员的《走进有毒动物——看致命毒物如何成为生化大师》通过生动的讲述,让小营员们了解到蛇毒、蝎毒等致命物质在科学家手中可以转化为治疗疾病的良药,辩证解析了有毒物质的药用价值,鼓励大家学会用审辩性的思维看待问题;佴文惠正高级工程师通过《显微镜下的遗传物质-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系统介绍了细胞和染色体的结构与功;柴静副研究员聚焦濒危物种,以《神奇两栖动物-中国大鲵的研究与保护》为主题,介绍了中国大鲵的保护研究。每一场讲座都激发了营员们的热烈讨论,大家踊跃提问,与科学家们深入交流,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更教会了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问题——自然界没有绝对的“有害”或“有益”,关键在于人类如何研究和利用。

除了理论知识学习,营员们还走进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欧潇潇老师介绍了灵长类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实验动物的繁育与科研应用;在昆明动物博物馆,吉学平研究员、孙羽高级工程师、刘硕助理研究员、李开琴助理研究员带领大家探秘昆明动物博物馆,讲解鸟类、兽类、昆虫等标本背后的科研故事,并传授标本采集与保存的科学方法;在动手实践环节,营员们近距离接触了各类高精尖科研设备,在马国兰等老师们的指导下,亲手操作了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的细微结构,还见识了目前最先进的电子透射显微镜,并尝试使用修块机和超薄切片机制备纳米级样品,这些通常在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的实验设备,让营员们大开眼界,也让他们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张海林等老师们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肝脏组织切片,通过包埋、染色等步骤,最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绚丽的HE染色结果;尤昕冉老师带领大家使用移液器,精确完成细胞裂解、杂质分离、DNA沉淀等步骤,最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功鉴定出自己提取的基因组,实验结束后,营员们围绕实验流程展开激烈辩论,探讨如何优化实验方案;此外,营员们还利用专业设备体验了野外追踪大鲵的“标记重捕法”,在模拟环境中寻找隐藏的“信标”,这项内容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家在野外工作的艰辛;在罗文寿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滇金丝猴头部模型标本,从翻模到上色,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乐趣,考验着耐心与细致。

探寻生命与科学之美”暑期夏令营是昆明动物博物馆重点打造的科学探索品牌课程,依托昆明动物所的科研资源优势,为青少年搭建了了解科学前沿、培养科学思维的平台。未来,昆明动物博物馆将继续开展科学探究课程,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走进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为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贡献力量。

合照

科普报告

操作科学实验

参观灵长类设施、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细胞库、昆明动物博物馆等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