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春城晚报——港滇科研人员携手提出抗艾药物开发新思路
2010-11-12 来源: 作者:
0
合作攻关

本报讯 人因感染病毒而生病后,药物一般都是“好坏不分”,对正常细胞和感染细胞“一视同仁”——杀伤它们。

近日,科研人员在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时取得了一项重大发现:对玉米中一种蛋白进行改造后,这种蛋白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有杀伤力,而对正常细胞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睿睿博士是本项研究的主要人员。她说,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们会潜伏在细胞中,从而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查杀。“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蛋白,它能分辨正常细胞和感染细胞,让药物只杀伤感染细胞。”2007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郑永唐研究员学科组和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教授学科组合作,共同开展了这项研究。

科研人员早先就发现,核糖体失活蛋白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杀伤细胞。人们把这种核糖体失活蛋白开发成免疫毒素、抗病毒或抗肿瘤药物。但是,这种蛋白用作抗病毒药物时,不管细胞有没有被病毒感染,它都会把细胞杀伤。

核糖体失活蛋白有3个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Ⅲ型以玉米中的核糖体失活蛋白为代表。“这种类型的蛋白比较有意思,它有一段结构域,在没有被切除时整个蛋白是没有活性的;只有把中间的结构域切除后,这种玉米中的核糖体失活蛋白才有活性。”王睿睿博士说。

“每一种酶的识别位点都是特定的,把识别位点放上去,就可以被那种酶识别。”根据这个原理,科研人员对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进行改造。改造后,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进入细胞后,只会被病毒的蛋白酶切割,从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而由于正常细胞里没有病毒蛋白酶,就无法切割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从而对正常细胞不会产生毒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王睿睿博士说,以后可以用在药物开发方面,开发别的药物时,也可以采用这种特异靶向性的思路,让药物能分辨正常细胞和感染细胞,并只作用于感染细胞。 

本报记者 杨质高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