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北京科技报——于黎:揭开小熊猫身世之谜
2011-03-29 来源: 作者:
0
全身红褐色,猫脸熊身,似猫非猫,似熊非熊,有一条粗大带彩色环纹的尾巴的小熊猫,显然并非短尾大熊猫的亲族。小熊猫究竟应该是熊科,还是浣熊科,多年来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栾鹏涛经过基因进化分析,发现小熊猫应该单独列为小熊猫科,它是浣熊科和鼬科的姐妹群,而不能简单归于浣熊科或将大、小熊猫笼统地并为熊猫科。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系统生物学》上。

  《北京科技报》:为何会关注小熊猫的研究?

  于黎:小熊猫属于食肉目,食肉目是哺乳动物的第四大目,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目之一。食肉目物种种类繁多,包括虎、豹、马来熊等野生种类和家养的猫、狗,而且许多珍稀物种和著名的毛皮兽、药用兽及展览动物也是其重要成员。食肉目的很多成员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其重要性无可替代。

  食肉目哺乳动物的系统发育学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虽然各国学者们围绕食肉目物种的系统与演化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各科间以及科内各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小熊猫科的系统发育位置。

  《北京科技报》:小熊猫的“身世”有哪几种说法?

  于黎:小熊猫因其似熊非熊的形态特征,使得它的进化地位存在很大的争议,无法得到解决。来自形态学方面的证据支持小熊猫与熊科为姐妹群,而根据核型和蛋白电泳,DNA杂交等分子证据则提出小熊猫是浣熊科成员。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显示,小熊猫与臭鼬科或由浣熊科、鼬科和臭鼬科组成的进化枝关系最近。此外,核基因数据表明小熊猫与浣熊科和鼬科的关系更近。

  《北京科技报》:小熊猫究竟属于哪科?

  于黎:本次研究支持小熊猫是浣熊科和鼬科的姐妹群,与它们关系最近。并不支持形态学和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结果。小熊猫既不属于浣熊科,也不属于熊科。

  《北京科技报》:研究过程是怎样的?

  于黎:我们首先利用人,鼠和狗等已有模式的生物基因组信息,筛选大量长度合适、适合标记的基因片段。然后将它们放在一些食肉目的各科代表物种中进行检验。此次,我们一共筛选出22个符合标准的基因,在16个食肉目各科代表物种中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获得基因后,基于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北京科技报》:与此前的研究有何不同?

  于黎:以前的研究多是基于少量线粒体基因或少量核基因的分析,即使近年来有些基于大量核基因标记的研究,但是使用的基因标记多是在已有文献中已报道的基因标记,而且多为蛋白编码基因的研究。而本次研究是利用基因组信息,系统筛选大量核基因标记,且为非编码基因。这些基因都是首次在食肉目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得以应用。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使用大规模基因数据进行哺乳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成功范例,而且为脊椎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核基因标记。

  《北京科技报》:这一研究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于黎:这一研究使我们对食肉目类群的系统与演化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也为未来开展以该类群作为模式动物的适应性进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为食肉目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分化,包括食性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因此食肉目类群无疑成为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的首选模式生物,而这必须以清楚的系统发育地位为基础。此外,该研究也为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重要珍稀兽类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物介绍

  于黎,博士,云南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哺乳动物分子系统学和基因进化。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